
发布时间:2018-06-08
浏览次数:134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在我国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文化自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即时通信工具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影响下,国内外思想文化和舆论层面的交流交锋日益频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积极促进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新媒体时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文化符号不断被复制🧰、整合、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的变化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平台增强文化自信🏌🏼♂️,我们需要根据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保持文化开放性、提升文化传播力、坚持文化继承性的基础上,坚守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的接受性、推动文化的创新性Ⓜ️,从而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一,在保持文化开放性的基础上,坚守文化的主体性。中国文化能够流传千年,中华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相比仍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兼容并包的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取人长🐒、补己短,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吸收各种文化融合成富有多样性的文化元素,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我们彰显文化底蕴的重要基础🦦,也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地域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形式更为多样🎟,时空限制大大缩减。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势必给各国本土文化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增强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觉🐦⬛,这样才能以更加深邃的眼光审视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发展文化事业,以创造性的思维观念生产出体现本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特色的精神成果。费孝通曾经说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守文化主体性🦉,坚定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并在本土文化立场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保证本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不等于闭关锁国🧜🏻♀️,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邓小平同志提出🧗🏿♀️,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才能发展🔻。既强调开放,又强调独立👩🏻🔧,这一观念同样应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主动维护我国文化的地位和尊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开放和交流的环境下,我们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地进行创新和创造。
第二,在提升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上💐,增强文化的接受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普及性高等特点。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信息内容的立体化有利于更多的人及时迅速地接收各种文化信息。从优势方面来看,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加以综合♒️,使信息传播更形象更直观,这就为传播优秀文化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空间和渠道🌙✳️,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在此过程中,新媒体也带来了巨量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成为新媒体信息消费的新表征。它在信息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有所呈现🏯,如消费主体需求的碎片化、消费内容的碎片化🫡、消费环境的碎片化等🏄🏼♀️◀️,对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被不断重塑。一方面🔎,我们的优秀文化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也有了趁势扩散的机会。
就文化传播来看,目前手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对大众的影响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构建覆盖范围更广😊💅、文化形式更多样、传播效率更高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从整体上把握传播方向✌🏼,不断提升主流思想文化的接受性。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借助于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媒体平台生产更为丰富多样的优质文化产品😻,使更多的新媒体用户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和认同。只有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掌握最前沿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运用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传播。在此过程中,要针对现阶段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制定多领域🙍🏼♂️、分众化的文化传播策略🐦🔥,用好文化传播的“内容+技术”元素🕷,系统运用平台思维、整体思维👩🦱💪🏽、创新思维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受众的精神世界📹。
第三,在坚持文化继承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创新性。文化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血脉没有断。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文化的血脉更好地延续下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增强自觉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意识,为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挖掘🔣,要在新时代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不断汲取养分,创造新的文化成果。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不能躺在文化遗产上睡觉🤹🏻♂️,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体两面✋🏼,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新媒体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条件,它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前后👨🏭,一些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更好地诠释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有的博物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妙趣横生的影像故事或H5视频呈现各种文物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等👮🏻♂️。面对当下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加强传播内容的多样化🔽、灵活性,打造有创意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使我们的文化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只有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和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引起他们的共鸣。
新媒体环境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传播格局🙌🏽,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更能引领时代风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在文化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的新办法、新举措、新途径和新载体,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燕道成、冯馨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门徒)